发展按下“快进键”,奋力跑出“加速度”
发布人:高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0-04-22   浏览次数:

春满校园,草木竞发。

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我校抢抓机遇,换挡提速,疫情防控“步稳”,事业发展“蹄疾”,各项年度重点工作按下“快进键”,上下一心奋力跑出“加速度”。

非常时期显担当。校党委书记万明强调,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主动加压、加快步伐,推动各项目标从“说法”变成“做法”、从“字面”落到“地面”。

慎终如始,主动适应常态化防控新挑战

3月25日湖北解封,4月8日武汉解封,如何有机衔接保障60多位滞留湖北的教职工安全顺利返昌返校,是近期我校疫情防控的重点之一。

学校专门建立了滞留湖北教职工疫情防控工作群,从多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为湖北教职工返昌返校提供“点对点、一站式”服务,用真情守护返校之路。


组建志愿者服务队真情守护滞留湖北教职工返校之路。

志愿服务队全天候轮班,手机24小时在线,第一时间为湖北教职工解答疑问。有时加班到很晚才回到家,一边煮着泡面一边还在回复新收到的留言。“他们能够向我们求助,就是把我们当做亲人。”后勤中心蒋瑨说。

对返校教师车辆及随身携带行李进行消毒,每天两次体温检测,专人负责配送一日三餐……湖北教职工返校后集中安排在北区成教公寓隔离点,学校提供全方位的后勤服务,切实保障他们隔离观察期间的正常生活。


学校为海外师生寄送“防疫包”。

这份来自“大家庭”的温暖还跨越山海,传递到海外师生的心间。当得知一些国家和地区防疫物资告急时,校党委紧急部署,调拨4000余只口罩,快速精准邮寄给国(境)外师生。软件学院袁朝晖老师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新冠肺炎全球蔓延,“连续两次预定的回国机票都被取消,不过收到了学校寄来的宝贵物资,格外暖心。”他说。

防疫物资储备充足,疫情防控更有底气。疫情发生后,学校接连收到爱心企业、校友、家长及社会人士捐赠的口罩、消毒液、测温枪、对讲机等,并多方筹措防疫物资,为春季开学做足准备。

连日来,校党委书记万明、校长罗玉峰多次带队,深入附属学校、学生食堂、宿舍、浴室、图书馆、体育场、实训中心等疫情防控重点区域,实地检查各项准备工作,落实落细每个防控环节,确保学生安全有序返校学习。

时不我待,另一场赛跑争分夺秒

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是两场与时间的赛跑,必须统筹推进,时不我待。既要跑赢与病毒的较量,还要跑出改革发展的“加速度”。

2020年是学校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按往年做法,新学期开学前,学校都会围绕年度重点工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受疫情影响,今年的会议换了种方式,百余名中层及以上干部齐聚“云端”,线上总动员,线下抓落实。通过类似的全校性视频工作会议,疫情防控、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思政、意识形态、第五轮学科评估、博士点申报、天佑学院建设……一项项重点工作在强力部署中推进落实。


首期《院长最近在忙啥》工作动态盘点引发热议。

“没想到我们在家学习的同时,院长们依然这么忙碌。”“为各位认真负责的院长疯狂打call!”日前,学校官网、官微开设专栏,对全校各学院院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工作动态进行盘点,引发热议。

前两期推出的《院长最近在忙啥》《处长最近在忙啥》,17个学院院长、3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次“晒”出一份份工作日志,步点铿锵,争分夺秒,拉开了另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引才不松劲。高层次人才稀缺,引进既要动真金,更要动真情。有一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运输学院已持续跟进了4个多月。原本打算今年3月份来校实地考察后再谈引进意向,受疫情影响,计划取消。

“疫情当下,感情留人显得尤为重要。”运输学院院长郭军华说。学院主动给人才服务“加码”:及时送上暖心问候,关心日常生活,推介最新人才政策,通过反复线上沟通,让该团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理念、条件等情况。真诚沟通深化了彼此互信,目前该团队已与学院达成引进初步意向。

职称评聘是青年博士关注的焦点。“2020年,满足学校规定的教授申报条件,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可直聘为教授。”日前,人事处调整了职称评聘相关条件,其中该条款尤为“亮眼”。新政策将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更好地体现激励导向,鼓励教师出高水平成果,同时考虑疫情实际,放宽了访学经历条款。

——科研不懈怠“今年各学院申报基金的积极性都很高,基本上做到应报尽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学校政策的‘指挥棒’作用。”据科研处处长徐玉萍介绍,最新的职称评聘政策和科研奖励政策两者都形成了鲜明的导向:“科研成果要提质量、上水平

历时近11个月,新修订的《华东交通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公布。该文件充分吸收了国家最新政策精神,提高了科研经费简化放权的“含金量”,激发了科研人员活力;注重激励实效,鼓励老师积极承担横向项目……这份关乎每位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文件“干货”十足,既给予了科研人员最大的自由度,又体现了权责对等的“放管服”改革原则。

好政策还要宣传好。科研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早早就建立了2020年国家基金申报微信工作群,及时发布政策信息,答疑解惑,积极动员,组织申报。目前,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均已完成集中申报工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总数59项(含应急项目3项),较2019年增长了40%;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申报总数314项,为历年之最,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数86项,面上项目申报数较去年增长了40%。

——教学不停步。早在2月初,我校便启动了“云教学”准备工作,确保“应教尽教”。自2月17日正式开课以来,目前共开设线上课程1332门(3851门次),理论课程开课率100%,参与线上教学教师1158人、在线学习学生日均14807人次。

理学院刘志红老师在线教学生如何用AutoCAD绘制五星红旗,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为了防止网课成“水课”,教务处持续加强监控保障,已对线上教学开展2次专项督导检查,共回收15000余份有效调查答卷,及时掌握线上课堂教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辅导答疑学生学习纪律、学习效果等情况,并全校通报督查结果。

受疫情影响不能正常返校,如何保障毕业生按时顺利毕业?“一是重修与补考,一是毕业设计与论文,这是针对毕业班我们一直在重点推进的工作。”教务处处长汤兆平说。据了解,学校已组织完成毕业班线上非卷面型补考,约占全部毕业生补考门次的50%,同时线上重修齐头并进。毕业生返校后,还将专门提供79间空教室,方便老师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线下集中指导。

戮力同心,夺取“双胜利”

5人获评首届全省高校“金牌教师”,3人获聘“井冈学者”特聘教授,3人入选江西省土壤生态环境专家库专家,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知识产权、葡萄牙语4个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车辆工程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入选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合作院校,连续17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万木争春,捷报频传。面对疫情大考,全校上下戮力同心、砥砺奋进,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事业发展,以“两手硬”夺取“双胜利”。

——服务社会科研接地气。近日,信息学院汤文亮教授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硬核”抗疫数字化产品——营运车辆和人员疫情防控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红外热成像自动监测、大数据、AI等新技术进行智能监控与分析,集“营运人员健康登记”“可疑人员库”“可疑车辆库”“白名单车辆”“绿色通道”等多功能为一体,有助于道路运输行业有效保障防疫和生产生活物资正常流转。

信息学院汤文亮教授科研团队研发出一款“硬核”抗疫数字化产品,助力复工复产。

针对客运车辆人员多、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等问题,该团队还研发出一款免费客运信息登记APP,包含报班登记、查询客运车辆及当前乘客信息等服务,让司机与乘客充分了解身边环境,旅途更安心便捷。

继此前全力协助南昌、赣州、抚州等地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助力抗疫后,知识产权学院再出发,承办全省版权知识竞赛和全省版权征文比赛两项大型活动,并深度参与由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江西省版权局)牵头的7项版权宣传系列活动。

——创新课堂教学有活力“只要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我都愿意尝试。”为了让网课更鲜活,电气学院青年教师蔡智超绞尽脑汁想点子,当好“主播”,讲好中国铁路故事。


青年教师蔡智超“云课堂”直击现场,讲好中国铁路故事。

“现在大家看到的联结铁轨和轨枕之间的部件,叫扣件。”火车头、轨道旁、沙盘模型……蔡智超将《交通概论》的“云课堂”直接搬到轨道交通实验中心现场,把镜头延伸到一件件实物。学生进入他的直播间,现场感十足。

“蔡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感动,他的特殊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再是单调的理论知识,变成了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2018级电气专业学生梅蛟说

——精神引领干劲更饱满。很意外收到‘政治生日卡’,感觉很温暖、很开心!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党员,不忘初心、认真工作,做出特色。”今年的“政治生日”多了几分仪式感,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陈科内心既惊喜又激动。

近日,校党委书记万明分别给信息、外院学院党委书记发放党员“政治生日初心卡”,并写下殷殷寄语

发送祝福信息,赠送贺卡和礼物,重温入党誓词和入党志愿书,写生日感言,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谈心谈话……近日,学校对每位党员如何过好“政治生日”,做出制度性的安排。

“不少党员都能记起自己入党的年份,但具体日子却逐渐淡忘。”校党委书记万明指出,过“政治生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引导党员时刻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重温那段难忘的经历,入脑入心,永葆初心。

  

新校风“团结、求实、创新、奋进”实现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力

校风是师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标识。在全面总结近50年办学实践和广泛征求师生、校友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对原有校风进行了凝练。凝练后的新校风“团结、求实、创新、奋进”,全面继承和发扬了优良传统,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将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为实现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力。

前不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材料学院赵火平老师认为,新校风凸显了创新与奋进的时代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新校风的精神融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实现‘百年交大梦’不懈奋进”。


责任编辑:张琰